经济>>焦点图

河北产业扶贫的平泉样本

2017-02-07 08:37:50 来源:河北日报

“三零”产业扶贫模式下,培养出了很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民。记者 董立龙摄

两位农民正在大棚内采收黄瓜。记者 董立龙摄 □记者 董立龙 李建成[承德报道]

阅读提示

年还没过完,大地冰封,平泉县农村却已出现热“抢”现象:农民抢着让农业企业、合作社来村建园区,农业企业在忙着争抢贫困户。农民盼着建园区,盼望的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领大家脱贫致富;企业争抢贫困户,看中的是参与产业扶贫的各项政策和资金扶持。

平泉之所以能把贫困农户和企业、产业和脱贫联结得如此紧密,是该县探索的“零成本”投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三零”产业扶贫模式带来的结果。

依托食用菌、设施蔬菜、林果业等已经有二三十年发展历史的农业产业,平泉县鼓励农业企业等建设产业园区,引导贫困农户入驻,把贫困户纳入成熟的现代农业生产链条之中,逐步走上致富道路。

这一探索,引起农业部的关注,农业部专门派员前往平泉调研,并且把平泉的经验纳入了“全国十大产业扶贫范例”之中,计划向全国推广。

贫困户入驻园区,生产要素变身脱贫资本

种蘑菇5个月,纯赚3万多元,这让平泉县贫困户王云民今年春节过得很开心。

去年过年,大儿子给了王云民1000元。在给了生病的岳父500元后,王云民拿着剩下的钱去赶集,什么都不敢买。今年春节,揣着几万元蘑菇款,王云民底气很足。他还专门给家里添置了台洗衣机。

平泉县食用菌基地面积已达到5.5万亩,产业链产值突破50亿元。但同一区域,同样的产业,为什么有的农民走上了富裕道路,而有的农民还没有摆脱贫困?

“建个大棚少说也得几万块钱,像我这样的家庭,真不敢张罗。”王云民以前也曾想过发展蘑菇种植,但因为缺少资金而难以行动。

“能不能先让企业或者大户把大棚建起来,然后租给那些建不起大棚的贫困户?”在平泉县副县长胡维民看来,推进产业扶贫,平泉首先需要思考的就是怎么让贫困农户迈过进入产业这道门槛。

目前,平泉县食用菌产业形成了大户多、企业多、合作社多的“三多”现象,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为这一产业的生力军。着眼于此,当地开始把视线锁定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农业园区。迄今,全县已先后建起扶贫产业园区112个,占地1.56万亩。

“贫困户之所以贫困,关键因素之一就在于其生产方式没能赶上时代的发展,产品没法对接市场的需求。而入驻园区,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破解这一问题。”平泉县农牧局局长秦凤彬认为,农业园区作为集聚先进生产要素的平台,能够以其完善的基础设施为贫困农户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也能够以其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方式引领贫困农户快速进入现代化生产。

王云民就受益于这样的探索。去年4月,他一分钱没掏,直接“领养”了平泉中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两个食用菌大棚。他用5个月的劳作,先后采摘了四茬香菇,扣除2万袋菌棒的费用之后,纯赚3万多元。

“一开始在生产上也遭遇过小坎坷,但很快问题就解决了。”王云民一进园区就发现,这里大棚是现成的,菌棒是现成的,水电等各方面设施都是现成的,技术问题有专人指导,蘑菇销售由园区统一负责,他们这些贫困户需要做的就是专心生产。

贫困农户缺少资金,但可以把他们拥有的其他生产要素变成脱贫资本。平泉县的探索中,既有像王云民这样入驻园区直接生产“得现金”的,也有进园区务工“挣薪金”、土地流转“获租金”的,还有把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园区成为股东后“分股金”的。

“平泉产业扶贫的最突出印象,就是贫困户进入产业的门槛很低。”2016年11月,中央农广校副校长齐国曾受农业部委派,带队前往平泉调研产业扶贫经验。他说,当其他地区还在考虑该发展什么产业来引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时候,平泉的贫困农户已经借助当地的产业扶贫模式挖到了“第一桶金”。

探索利益新机制,农业企业争抢贫困农户

1月25日,平泉县榆树林子蔬菜果品交易市场内,市场负责人王凤虎一露头,就被一群黄瓜种植户团团围住。“王总,什么时候把我们村剩下那点地也建成大棚呀?”“王总,我们村的地今年可是给你留出来了!”

同食用菌产业类似,平泉县的设施蔬菜产业也有20年发展历史。该县榆树林子镇一带,涌现出很多设施蔬菜种植园区,王凤虎就是这些园区的投资者之一。

随着产业扶贫的推进,平泉县的农业领域出现了很多新变化。其中最显著的,是农业企业的负责人受欢迎,而另一边,贫困户也受到了争抢。

春节后一上班,平泉县平房乡副乡长王继成就接待了好几拨农业企业和农业园区的负责人。这些老板找到王继成,希望他能够帮助对接一些贫困户。

按照平泉县的探索,入驻园区的贫困农户,是“零风险”参与经营的,产前投资、产中技术和产后销售等高风险环节,都由园区投资方负责。这样的体制,按理说应该会让后者感觉负担很重,为什么还会反过来去抢贫困户呢?

“过去,让企业参与扶贫,会被当成摊派的任务;而今,农业企业上门来抢贫困户,他们看重的是政府的扶持。”王继成说,在这背后,是“三零”产业扶贫模式探索的新机制发挥了作用。

“现在已经不是发布个行政命令,企业就情愿跟着你走的时代了。要想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必须要遵从市场规律,创新机制。”秦凤彬说。

据他介绍,平泉县为调动企业积极引领贫困户脱贫致富,采取了直接对园区补贴和扶持的政策。比如,对新建连片开发集约经营100亩以上,且入驻贫困户20户以上的园区,由县财政按照每户6000元标准给予基础设施补贴。县扶贫办也按同样标准给予发展产业补贴。

此外,平泉还活用金融政策,使之成为调动企业参与扶贫的指挥棒。

比如,承德市探索的“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平台可以对贫困户提供5万元免担保、免抵押贷款,政府财政会按基础利率予以贴息。平泉就借助这样的政策优惠,鼓励有愿望、有能力发展产业的贫困户贷款入股园区,分享红利。这一举措,既能缓解企业建设园区的资金紧张,也能给贫困农户带来财产性收入。

就在这样的政策引领之下,王凤虎先后建起了四五个设施蔬菜种植园区,接纳了150多户贫困户。他说:“之所以自己建设大棚、开发农业园区的积极性这么高,关键还在于干这一行有利润空间。”

平泉中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齐艳斌的感触更深刻。2016年,齐艳斌的园区接纳了75户贫困户。其中,有71户将5万元贷款入股园区,一下为企业解决了350多万元的资金,推动企业的食用菌棒增产110万袋。作为回报,齐艳斌去年底给71户贫困户每户送去了1万元的分红。

齐艳斌说:“这一模式给企业带来的好处,不仅仅是缓解了资金的紧张,还吸引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很多社会力量参与食用菌生产,推动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事实上,如何在产业扶贫中让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得更紧密,也是从学术界到主管部门都在关注的热点问题。齐国关注到了平泉在这方面取得的进展,他说,平泉模式显示出,只要政府在资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引导,就完全可以让扶贫和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新模式持续发力,贫困农户变身新农民

茅兰沟乡五家村贫困农民梁强,2016年经历了几件大事:一是女儿考上了大学,二是新建了一座占地800多平方米的大棚,三是购买了一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

这几件事,每一件都让梁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家原来居住在偏僻的山沟里,远离公路,远离中心村,极其闭塞。

为了推动这样的农户脱贫致富,平泉县探索同步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和现代农业园区,方便贫困群众“零距离”就业,即使年老体弱的村民也能进入企业、园区,通过简单劳动来获得收入。

梁强的新居和大棚紧邻,村旁还建有交易市场。他们一家已经以全新的状态走上了致富之路。

而那些奔跑在致富路上的贫困户们,连生活习俗也在悄然生变。

“今年传统年俗中的豆包没工夫做了,就蒸一锅花卷吧!”从去年10月栽下黄瓜秧起,贫困户李兰萍一家就搬到了大棚旁的土房里。年前腊月二十八,记者走进她家时,她正在灶旁忙着。对于生活上出现的这种改变,她并不太在意,而是说:“把大棚经营好比啥都强!”

在平泉县的产业扶贫模式引领之下,当地贫困群众从生产到生活都在发生显著改变。平泉县农广校校长郭旭彦乐见这种变化的出现,她说,要想让贫困群众长久脱贫,关键就在于人的改变。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要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

从贫困农户蜕变为新农民,平泉县的贫困群众已经启程。

1月25日,占地百亩的榆树林子蔬菜果品交易市场内,挤满了大大小小的车辆。贫困户周文的农用三轮车也挤在其中。

周文是第二年种大棚,却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说:“你看,今天收菜的客商少,价格可能会低点,待会儿价格给得差不多,我就赶紧卖了。”

每天到市场卖黄瓜,周文把车停好后,都绕着市场转一圈,看看当天来卖黄瓜的车多了,还是少了。看看来收黄瓜的客商是忙着,还是闲着。他说,通过观察就能知道当天价格的大致走势,可以让自家的黄瓜卖个好价钱。

从生活难以为继,到按照市场规律销售产品,周文借助产业扶贫,已经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增长了很多闯荡市场的本领。

在平泉,类似周文这样的贫困农户,在当地推进的产业扶贫进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收入,还有对于技术的掌握、对于市场的把握,以及对发展的信心。

王凤虎就注意到,一些贫困户对于市场规律的把握,已经到了让自己惊讶的程度:每年腊月二十一左右,都会是黄瓜价格最高的时候,为了让自家能有更多的黄瓜在价格高点上市,一些贫困户提前一个月就开始控制黄瓜采摘的进度,等到这一天,有的能增加三四百公斤的产量,一天就能多赚几百元。

齐国也感受到了他们身上发生的变化:“我们在和贫困户交流的时候,发现他们不仅收入增加了,而且自信心也在增强,内生动力也在提升。”

 

责任编辑:赵宏梅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