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热点

浦东新区:“双告知”让企业更安心

2017-03-23 09:05:22 来源:河北新闻网

河北新闻网讯(记者 袁伟华)

阅读提示

借着自由贸易区的政策东风,上海浦东新区成了国内外企业竞相落户的目的地。

到2016年底,浦东新区市场主体达37万多户,仅去年一年就新增4万多户,其中外资企业超过2万户。

市场准入宽松了,市场主体多了,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就更加重要。如何处理好“放”与“管”的关系,越来越考验政府的服务水平。

从2016年4月1日开始,浦东新区全面实施“双告知”制度:新设企业或进行经营范围变更时,如果涉及审批许可事项,企业都将获得一张告知书,明确告知其办证的部门;同时,行政许可审批部门会同步收到企业的注册登记信息,企业的“出生证明”将第一时间告知审批部门,打破了“信息孤岛”,尽可能地避免监管真空。

好的管理是更高层次的服务。浦东新区的“双告知”制度相当于“双保险”,既便利了企业办事,又提高了服务水平,让落户企业更安心。

告知企业

从根本上减掉办事“折腾”时间

从江苏来到上海浦东创业的刘彬至今还记得,他在浦东市民中心申领营业执照时,收到了一份告知书,告知书里明确提示,拿到执照后,在经营美容、美甲等业务前,必须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公共场所卫生行政许可证。

刘彬说,这样的告知服务非常有用,“企业清楚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办事效率大大提高了。”

按照惯例,企业要开门营业,必须先拿到许可证,再去办理营业执照,也就是所谓的“先证后照”。上海自贸区成立后,借鉴国际通行规则,率先落实“先照后证”改革。企业可以先办理营业执照,然后办理各类许可证,为创新创业赢得了更多时间和机遇。

2015年底,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上海市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批复》,同意在浦东新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进一步深化“先照后证”改革。

“先照后证”改革之后,企业办理营业执照十分简便。但企业拿到营业执照后,还不能立刻开展业务,必须到相关职能部门办理行政许可,而具体需要办理哪些行政许可、到哪里办理,企业往往一头雾水。

为彻底厘清各种后置审批事项,上海市工商局花了近半年时间,与39个审批部门逐一沟通协调,最终形成了《上海工商登记前置改后置审批事项目录》。

这个目录一出,哪怕是创业“菜鸟”,也能按图索骥,迅速找到公司经营范围对应的后置审批项目名称以及对应的审批部门。

刘彬领到的告知书上清楚写明,下一步需要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相关卫生许可证件。

目前,浦东新区先期开展的“双告知”内容,包括区级层面的35个许可事项,涵盖13个政府职能部门。

对此,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顾瑾表示,在企业申领营业执照的时候,以告知书的形式,将具体的办证流程告知企业,让其知道去哪些部门办理审批手续,目的就是避免企业跑冤枉路,减少“折腾”时间,提高办事效率。

记者看到,告知书不仅提示企业到相关部门办理许可证,下方还设计了承诺书,由企业承诺在未取得许可证件前不擅自从事相关经营活动,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告知书的“友情提示”栏,还印上了如何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许可信息、报送企业年报等内容,督促企业增强自律意识,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小小一张企业告知书,有效避免了企业因不知晓相关许可要求而盲目投资,也对企业进行了多重提示提醒,加强了市场主体的自我管理意识。

告知部门

信息共享才能提高服务效能

“证照分离”改革降低了企业进入门槛,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出巨大空间。但改革之后实行“宽进”,市场主体“喷涌”,也给市场监管与服务带来难题。

而且长期以来,由于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注册登记部门与许可审批部门信息分割,造成监管信息不对称。曾经,大量新企业入驻浦东新区,使得监管部门对企业实际情况并不能完全掌握,有时甚至是“两眼一抹黑”。

而浦东新区实施的“双告知”机制的另一大亮点,就是对企业信息及时通报。

刘彬在拿到营业执照后,浦东新区的市场监管部门便将他的企业信息发布到一个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美容行业涉及卫生许可,因此工作人员会按照企业分类,将刘彬的企业信息告知卫生监管部门。

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负责人介绍,在接受企业注册登记后,他们会对市场主体登记信息进行梳理分类,通过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即时将企业设立信息推送至相关行政许可审批部门,并提醒有关部门及时关注并跟进服务。

譬如,市场监管部门将涉及互联网上网服务的企业登记信息推送到平台后,负责该项许可审批的浦东新区文广局,就能通过平台查询所涉市场主体的信息,对已办理营业执照的相关企业及时接收,纳入日常监管服务范围。

浦东新区文广局负责人表示,由于开展互联网上网服务对营业场所的面积、位置都有特殊要求,实行“双告知”后,市场监管部门把企业的“出生证明”第一时间告知他们,“‘信息孤岛’被打破了,部门间实现信息互通,不仅能有效避免监管盲区,而且掌握企业相关经营信息后,将有助于文化管理部门更及时高效地开展服务。”

此外,各部门查处企业违法行为后,也会第一时间将处罚信息归集到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息互联共享,从而建立一套登记注册、行政审批、行业主管相衔接的市场监管机制,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提升事中事后的监管效能。

监管到位

好的管理是更高层次的服务

3月14日,中国首张含多个类别产品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在上海浦东新区办公中心颁出,这标志着上海自贸区已率先实施中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一企一证”改革试点。

上海资源约束紧、商务成本高,客观上对广大市场主体尤其是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造成很大压力。从地方政府自身来说,大幅降低行政审批等与政府“打交道”的成本,也是为企业“降成本”的重要内容。

深化“放管服”改革,在浦东新区早已成为共识,并一直在加紧实践。类似上述“一企一证”的试点改革,在浦东新区已经成为常态。浦东新区在企业“证照”上做的文章,领全国之先。

证照改革加速了,企业注册快捷了,市场主体活力也更强了。截至2016年底,浦东新区共有市场主体371430户,比上年末增加40010户。

大量企业进来了,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就显得格外重要。如何既要放得开、又要管得住?这考验的是政府更高层次的管理服务水平。

有关专家认为,正是在大力推进市场准入便利化、明确监管原则的背景下,浦东新区的“双告知”制度应运而生了。

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相关人士表示,实行“双告知”,一方面是方便企业办理证照,另一方面是便于政府部门监管,从事前监管为主转为事中事后监管,防止“宽进”后管理的“中空地带”。

事实上,“双告知”制度,只是浦东新区在“放管服”改革深化过程中,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的举措之一。

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以及“属地监管”的原则,浦东新区对改革涉及的116个行政许可事项,按不同行业要求,逐项制定事中事后监管方案和实施细则。

具体操作上,浦东新区的事中事后监管又有多种形式:以“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实施精准监管;以部门联动和信息共享为基础,实施协同监管,双告知、双反馈;以诚信管理为手段,实施分类监管,分频次监管和分距离监管;以预警纠偏为导向,实施动态监管,双随机、双评估。

“做好事中事后监管,管得更好才能放得更活。”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研究局局长张湧说,以开放倒逼政府改革是自贸区当前和今后的核心任务。

经过不断探索,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已经积累了105个典型性、创新性、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

而这样的尝试,不仅加速了浦东新区市场主体的集聚,提升了经济发展的活力,更使得市场秩序更加公平有序,让浦东新区的营商环境距离国际化、法治化的目标更进一步。

“好的管理是更高层次的服务。”浦东新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放管服”改革渐入“深水区”,今年浦东新区在深化改革方面还要放“大招”,推出“三全”工程,即企业市场准入“全网通办”、个人社区事务“全区通办”、政府政务事项“全域共享”,进一步提高企业和市民的办事满意度。

责任编辑:赵宏梅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